这个大臣三次退隐仍被启用,最后还是被杀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伟大人物几乎都曾起于微末。那些出身贵族的人,虽然他们天然地没有自卑感,对待臣下也较为宽容,但若是玩起头脑来,臣子永远无法匹敌君王。君者,既能轻松入局,又能随时隐入幕后,透视全局。在这种较量中,体系性的优质打工仔永远不是老板的对手。
以李善长的经历为例。他曾是左丞相,却在洪武四年的疾病中选择了退隐。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真心想要远离权力的漩涡。朱元璋同意了,但他并未完全离开政治舞台。痊愈后,他被安排去监造宫殿和督查屯田,继续发挥着他的作用。
李善长的第二次复出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他的儿子李祺仍在朝中,出于长远的谋划,朱元璋将女儿嫁给他,使其成为大明的驸马。大婚礼仪庄重,让李家父子感到荣耀无比。在朱元璋病重期间,李善长却表现得过于平静,甚至不问不问。这引起了朝中一些有心人的注意,他们被奏折告发。虽然此事让李家父子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但朱元璋并未降罪于他们。
尽管李善长没有官职,但他依然拥有公的身份。他再次被卷入权力的漩涡,这次是因为胡惟庸的谋反案。涂节指控胡惟庸曾经试图拉拢李善长一同谋反。尽管证据不足,但朱元璋并未处罚李善长。此案让李善长更加谨慎。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决定再次隐退。这次的理由是年纪已高,但君臣二人心知肚明其中的利害关系。
李善长的命运似乎注定与权力紧密相连。在他决定隐退的两个月后,变故再次发生。御史台急需他这样的关键人物来维持秩序和平衡。这是御史台的三次请求他的帮助了。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朱元璋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心态的博弈论在决定进退之间找到平衡更重要的是一旦失去对局势的控制一旦被迫离开对个人的地位和根基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动荡不安的局面。李善长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他无法完全离开权力的漩涡即使他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并且已经卸任左丞相多年。他之所以被杀并非仅仅因为他威胁皇权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天下昭示废除宰相制度的决心。同时他在朝中依然拥有势力万一皇帝先一步过世可能会对他产生威胁而将他砍下则是最安全的办法来确保权力的稳定传承。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都是复杂而多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博弈只有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和理解历史人物的心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