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御医和太医是一样的吗
御医与太医:古代皇家的医疗守护者
在古代国家体制下,御医与太医是专门服务于皇帝及其宫廷家眷的医疗专家。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以及娘娘等,间接服务于其他后妃、皇子等。尽管被尊称为“太医”的人众多,但真正的御医却是极为稀少的。就如同人们常称官员为“老爷”,但并不是所有被称为“老爷”的人都是官员。
太医院的大夫分为四个级别,每一级别的职责和地位都有所不同。第一等称为“御医”,仅有十三人,地位相当于七品,与县令同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共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占十三人。第三等称为医士,共有二十人,享有从九品的待遇。而第四等则称为“医生”,共三十人,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医师。
在这庞大的医疗体系中,真正的御医只有十六人,包括院长和两位副院长。即使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太医院的医生总数也只有九十二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五十九位大夫拥有独立的看病权利,也就是说,他们有处方权。而第四级的“医生”则更像是见习大夫,主要负责辅助工作。
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人的重视或是对其贡献的认可,会命令御医为其治病,或是将御医赠予其作为长期的保健治疗。比如晚清时期的经略督臣傅振邦,因在边疆战事中的卓越表现,受到皇帝的重视和嘉奖,御医更是被专门指派负责他的健康。
从夏商周到各个朝代,御医的角色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西周之前,医生主要为帝王服务,而到了东周春秋以后,民间医生才开始出现。历史上关于御医的叫法很多,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职责始终是为皇室贵族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个庞大的组织中,御医的角色也逐渐细化,包括管理、诊脉、采药制药、尝药以及记录处方、整理档案等。
除了太医院内的御医外,还有一些并非太医院出身的御医。他们可能是已经身为朝中官员,或是在民间有着出色医术的医师。因他们的医术被世人传颂,皇室经常会邀请他们为皇室治病。这些“钦点御医”通常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治疗手段也非同一般,许多关于他们的医案都被后人传颂。
御医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他们的医术关乎皇帝的安危,一旦能够治愈皇宫贵族的病痛,得到皇族的信任,便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也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诊治失误,或是皇帝的一念之差,这些荣华富贵就会瞬间消失殆尽,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