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有很多机会杀刘备,为什么最后没有动手呢
在赤壁之战的余波中,孙刘两家如同正在生长的幼苗,经历了巨石般的压力后开始崭露头角。周瑜与刘备之间的斗争,仿佛是一场无声的较量,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策略与智慧。
早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初,孙刘两家联手对抗曹操时,彼此间就有无数次的交锋机会。为何刘备没有在周瑜攻击南郡时一举反击,置对方于死地呢?或许,这是因为在刘备心中,更大的战略目标早已超越了眼前的短期利益。他像是一颗等待成熟的种子,默默地吸取养分,等待绽放的时刻。
周瑜的攻击未能得手,反而为刘备提供了扩张的机会。他迅速平定荆州七郡中的南四郡,实力迅速膨胀。经济上,庐江营帅雷绪率领数万人归附刘备,使他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得到极大的增强。此时的刘备已经在公元208年12月完成了征服工作,开始为进军巴蜀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此周瑜也在为取蜀做出努力。东吴在赤壁之战后的用兵不断,军队与粮草的损失严重。刘备趁此机会向孙权借取荆州,企图借取夷陵与江陵,为进军巴蜀开辟通道。这次借荆州的举动更像是一场逼取而非单纯的借取。刘备的部队驻扎在油口,改名为公安,扼守江陵门户,意图明显。如果周瑜有足够的时间实施他的策略,那么他将面临的最大敌人将是已经占据有利地形的刘备。
周瑜是否准备好应对这种局势呢?他的取蜀策略与诸葛亮的才智虽不能等同视之,但向孙权提出的策略必然是全盘考虑的结果。在攻击南郡时,周瑜的焦急背后或许隐藏着他心中的全盘计划。机会总是稍纵即逝。周瑜缺少的是一个能够削弱刘备而不流血的机会,因为一旦两家开战,后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在刘备去见孙权的时候,周瑜抓住了这个机会,写信劝孙权软禁刘备。这封信的背后隐藏着周瑜的深谋远虑。他并没有轻率地提及刘备或任何军事行动,而是着重于分散刘备的力量。周瑜对刘备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即便是刘备被杀,其军队仍有主心骨和诸葛亮的继承。
这个机会被错过了。孙权的想法与周瑜不同,他更看重如何利用刘备来防御对荆州的曹操战线。在经过过去一年的剧烈战斗后,东吴的军事力量严重下降,使孙权犹豫是否应单独守住如此漫长的战线。此时的孙权如同一位棋手面对复杂的棋局而举棋不定。最终失去了周瑜这位杰出将领的东吴在某种程度上与无法南下攻蜀的曹操相似。经过鲁肃的劝说,孙权决定将南郡借给刘备。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