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冰箱e1是什么故障df(西门子冰箱e1是什么故障)
马良:英国技能优才中心主任,英国国家铁路技能研究院高级顾问,从事中英教育研究与交流实践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创业学、区域经济及产教融合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关于教育发展的解决方案。
随着2019年2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各地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教育正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与机制建设日趋协调,理论与实务融合不断加深。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倡导“火锅理论”,笔者对英国的“学位学徒制”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能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英国进行教育改革。2015年至2017年间,英国的一系列报告显示,中小学及大学教师岗位空缺严重,罗素大学集团甚至面临数千名学生的缺招问题。与此伦敦地铁员工罢工事件也凸显了技能人才短缺的严重性。这些问题引发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英国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英国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应聘者的适岗程度,这也促使院校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英国积极鼓励“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深度融合,形成了“TVET组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四大质量保障标志。英国产教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学位学徒制”。其中,“学位学徒制”强调企业和院校在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这一制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简单“约定”,而《工匠法令》的颁布则标志着学徒制的正式确立。
英国学徒制度的革新与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学徒制度经历了深度的改革与创新。从原有的学徒培训到如今融入学位元素的学徒制,这一变革不仅让学徒们可以更早地涉足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见证学徒成长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机会,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商业创新及技能部的最新研究发现,每投入1英镑的学徒培训费用,即可为英国经济带来高达26英镑的贡献值。这一数据不仅突显了学徒制度对于英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也证明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而商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只有当学徒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工作时,这种贡献才会生效。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学徒将为英国经济贡献约340亿英镑。
学位学徒制度的推出,更是为这一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制度将大学文凭课程与在岗学徒培训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大企业的参与,如西门子公司等已经开始尝试博士级学徒制。这一创新制度的特色在于企业的全程参与,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学员情况、培养员工忠诚度、降低招聘成本,并易于获得学生贷款,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面对明显的行业技能短缺,特别是领导力、管理能力、数字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空缺,“学位学徒制”满足了这些领域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英国也通过实施“学徒税”来支持这一制度的推广。这项税收的对象包括企业、公共部门及学校等。与此还设立了国家技能研究院和英国技能联合会等机构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机构与产业和院校紧密合作,为院校提供通向产业的桥梁,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最佳接口。
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学位学徒制实施应包含四大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引擎、双语双师课程、贯穿培育体系以及区域经济模型。其中,“职业教育引擎”由学位学徒制SIC、技能身份证SID和人力资源预测评估评价体系SIM构成,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和企业在学生能力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双语双师课程”则是由中国产教融合体系SCC、区域经济技能人才需求SCD和英国职业教育资源SCE构成,旨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区域经济技能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借助SIM系统,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序导入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打造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紧缺技能人才库D1。结合当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相关院校实际,定制提升方案并构建协作关系池D2。
英国职业教育资源SCE梳理了英国26个行业的国家技能研究院的产教融合体系和实训课程,构建了支撑对华业务的产业资源池E1。英国高校推出的学位学徒制课程体系也被纳入教学资源池E2。
根据D1定制D2的原则,我们以(E1+E2)规范(C1+C2),开发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双语双师产教融合课程CDE。在技能教育国际化引擎CDM的推动下,实现产教融合的人力资源储备,贯穿培育体系。我们遵循“多层次融合、多维度培养、多人才出口”的三多原则,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畅通了不同层次院校间的人才培养通道,衔接了1+X、升学、留学及就业各个环节,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与外语水平,拓宽了职业发展规划的选择。
目前,中国各地已认识到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但如何优化人才与产业的匹配仍是关键。要实现四个“一步到位”,需真心重视并落实产教融合。这包括达标产教融合、实现国际互认、完成产城结合以及引领双招计划。与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合作,搭建国际互认协作体系,吸引外资和人才来华。一个产教融合的院校可望实现大规模的学生培训和导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如同组织一场火锅盛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为例,仅需一定的教育资源和引导资金,就可形成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各方利益,共同分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红利。英国的研究表明,产教融合的投入产出比极高,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更有望带来丰厚回报。
过去,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发展潜力被低估。新的产业和寡头机构尚未针对三四线城市形成资源竞争,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窗口期政策和市场需求。培训业进展迅速,通过挖掘一二线城市的教育优势和储备,可以更有力地支持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发展。消极态度将阻碍三四线城市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于正处在发展进程中的三四线城市教育而言,当前的状况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要想把握住这个重要的机遇,我们需要敏锐地洞察如何利用三四线城市的政策红利。这不仅需要我们深化产教融合,更需要开展证书培训等紧急需求的教育项目。这是一个重大的时刻,人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为这些城市的教育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数字经济的力量,来构建中国的“学位学徒制”,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信息共享带来的知识传播速度将会飞快,而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形式也将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共享“数字经济”的红利,深度融合教育与产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学徒制”教育体系,这将掀起一场全新的学习风暴。
尤其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教育的进步空间巨大,前景充满希望。这里,每一个创新的教育理念都有可能生根发芽,每一个教育项目都有可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引擎。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教育革命的到来,共同为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发展助力。
作者:马良
来源:教育家杂志社
若您在教育方面有任何需求或疑问,欢迎致电我们的24小时维修服务专线:,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