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人造反
深入了解朱元璋与功臣之间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奇秘网一起这段历史。
朱元璋,一个从幼童时代父母双亡、沿街乞讨的孤儿,出家为僧后投身义军,历经无数生死恶战,最终问鼎天下,黄袍加身,堪称千古传奇!
史书记载,他登基称帝后,数百位功臣得到了封赏。那些表面上的融洽并未持续太久。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朱元璋诛杀的朝廷功臣多达百人,其中包括许多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如蓝玉、赵庸、郑遇春等人。这些被处死的功臣中,不乏与朱元璋亲如兄弟的人物,然而在面对朱元璋的铁腕时,他们却毫无反抗之力。更甚者,有些功臣还遭到了满门抄斩的惨剧。
那么,为何这些本领滔天的大臣们没有选择起来造反呢?
朱元璋之所以敢诛杀这些功臣,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百姓为重,功臣为轻。具体说来,有以下五点原因使得朱元璋有恃无恐。
朱元璋深得民心。他在位三十余年,轻徭薄赋,重视民生,兴修水利,解放奴婢,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紧抓教育。经过他的努力,社会、文化、民生、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当时老百姓刚历经战乱,人心思定,希望社会稳定是大势所趋,而造反无异于逆时代,背民心。
朱元璋本身本事太强。他在军事和政治权谋上都是高手奇才,而且在将领大臣心中威望极高。他性格胆大心细,为人果断,几乎是有仇必报。对于敢侵犯自己的人,他诛杀绝不留情。
第三,朱元璋在明初大肆分封各地藩王,对稳固的中央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藩王在驻地都有驻军,一方面保护宗室的安全,另一方面防止地方上有变。实际上各地镇守的最高长官还是朱元璋的儿子,因此儿子不太可能造老爹的反。
第四,朱元璋的帝王权衡术运用得非常好。他能够很好地平衡朝中的派系林立,不会让任何一个派系打破平衡,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对将领大臣的统治手段娴熟,使得这些人不敢生出与之对抗的心思。
朱元璋加强集中中央权力,将权力之杖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权力分散而又确保自己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在这样的制度下,功臣如果造反的成功率极低,而且诛九族的风险极大。权衡利弊后,功臣们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朱元璋之所以敢于诛杀功臣并无所畏,是因为他深知百姓为重、功臣为轻的道理。在以上五点的支撑下,他得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确保明朝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