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李延年司令官指挥下的第44军一同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一命令看似奇怪,因为对于已经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的第44军来说,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似乎更为合理,这次增援似乎并无必要。
川军王瓒绪的次子、时任第44军军长的王泽浚,是这个命令的关键人物。川军出身的他在抗战期间表现出色,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这次命令的执行却异常曲折。就在第100军即将启程之际,命令突然改变,要求他们停止前进,并与第44军一同放弃海州,通过陆路向徐州收缩。这一变故不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还将一个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军队送到了华东野战军的嘴边。更为致命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不得不在新安镇等待两天。
原本隶属黄百韬兵团的第100军是原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其军长周至道毕业于黄埔四期。而在济南战役中,第100军的战斗力受到了重创。至于第44军,则是一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其军在抗战期间表现不俗。但在这次命令的执行过程中,他们的到来成为了一场灾难,不仅拖累了第七兵团,更成为了“因小失大”的典型案例。
李延年司令部的撤退行动更像是一场城市的“搬迁”而非军事行动。除了少数人员乘船前往上海外,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以及绥靖区司令部机关都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虽然浩浩荡荡,但行军速度却十分缓慢。而黄百韬则焦急地等待着这个军的到来,他深知时间的紧迫,但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关于第44军划归七兵团指挥并跟随黄百韬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刘峙转达的。黄百韬在徐州参加完军事会议后急忙赶回新安镇部署西撤行动。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际,他接到了刘峙的命令要求等待第九绥靖区的到来。黄百韬情绪一度失控,他在电话里大声质问刘峙关于第九绥靖区的到达时间和兵团的撤退时间。刘峙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黄百韬虽然气愤但也只能等待,作为杂牌将领的他深知抗命的后果。
整个11月6日,黄百韬都在不安和焦虑中度过。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军而让整个兵团等待。终于,在11月7日中午,黄百韬等来了王泽浚的第44军。于是第七兵团开始向西逃亡般地向徐州进发。命运的转折点已经来临。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在11月6日开始南下,标志着淮海战役的开始。而黄百韬兵团的下场也在此刻被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