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要推举刘虞做皇帝?原因是什么
你们或许好奇为何会选择推举刘虞称帝?接下来,让我为您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在当年的撤退之后,关东联军并未继续追击,世间恢复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光。那时的天下局势大致如此:董卓占据了北方的西部,掌控着不足四分之一的地盘;关东联军则占据了北方的东部,势力范围超过四分之一;而南方四大州尚未卷入战乱,宛如一块未被开垦的净土。虽然这三大部分皆以天下为念,但汉献帝实际上被董卓牢牢掌控。
按照规定,关东联军需向汉献帝进贡,但他们心存疑虑,一旦交出贡品,便等同于拱手送给董卓。于是,他们选择了赊账、拖欠,口头上答应交纳,实则阳奉阴违。对此,董卓束手无策。
如此,关东联军虽名义上是汉献帝的臣子,但实际上已经独立。若任由局势如此发展,时间一长,董卓迟早会占据优势。因为南方虽非董卓的绝对势力范围,但他们仍需向汉献帝进贡,这部分自然落入董卓的手中。换言之,董卓将拥有天下近四分之三的利益,而关东联军仅控制北方超过四分之一的利益。
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一局面极为不利于关东联军。那么,该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呢?最佳策略便是夺取南方四大州的利益,既使自己增值,又能缩小与董卓的差距。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夺取?武力攻打显然不现实,一旦动手,南方诸侯势必拼死抵抗,甚至可能与董卓联手夹击关东联军。那么,如何让南方诸侯归顺呢?这就需要一个策略。
南方的诸侯与关东的诸侯地位相当,他们交“租金”给皇帝是理所应当的,但为何要交给关东联军呢?于是,在袁绍的提议下,关东诸侯共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推选一位新的皇帝。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推举汉室宗亲刘虞为新帝。为什么选择刘虞?这不是造反吗?不是!因为之前的皇帝是董卓毒死的少帝后另立的汉献帝,其实并非真正的汉室血脉。天下的诸侯被董卓欺骗,而长安的大臣因惧怕董卓而不敢声张。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
这个决策一旦通过并执行,南方的诸侯们定会心动。他们并不在乎谁当皇帝是否合法,因为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大区别。当年董卓一句话便换了皇帝,大家不也都默认接受了吗?现在袁绍若说此皇帝是假再立一位,相信大家的反应依然如故。
董卓的优势在于他手中的皇帝这张王牌。而关东联军的这一决策,通过再立皇帝有效地瓦解了对手的优势。策略虽好,但关键在于如何落实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