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拍照遭收费驱赶
景区管理与拍摄活动纷争的背后
一、景区管理差异造成的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实施特定的管理政策,其中一些明确禁止商业性质的拍摄活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北京故宫等地严格执行此类规定,主要出于对文物保护和公共秩序维护的考虑。普通游客的非营利性拍摄往往不受限制。这种差异化管理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在那些允许商业拍摄但管理不善的景区,如安徽黄山宏村和武汉东湖樱园。这些地方的冲突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景区管理规则的思考。
二、收费摄影群体与游客的冲突升级
在青岛栈桥、三亚海滩等地,收费摄影师与游客之间的冲突频频上演。一些摄影师因认为自己的生意受到侵犯而驱赶自带摄影设备的游客,甚至发生辱骂和损坏游客相机的事件。这些冲突实质上是一场利益争夺。在武汉东湖樱园等景区周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商业拍摄产业链,公共空间资源被商业化侵占,高价跟拍套餐和“最佳机位入场券”等现象层出不穷。
三、法律与管理争议不断
景区管理的法律基础也备受争议。例如,北京部分景区引用《北京市公园条例》禁止商拍,但律师指出该条例并无直接禁止商业拍摄的条款。对于如何平衡商业拍摄和游客权益,各景区也在不同的管理措施。平潭文旅局的明确表态和上海辰山植物园等景区的创新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与商业利益争夺之间。核心问题包括景区管理规则的模糊性、商拍从业者与普通游客权益边界的不清晰,以及部分景区周边形成的灰色产业链。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分时管理、拍摄分区、设备准入限制等措施,明确规则以减少纠纷。对于收费摄影群体驱赶游客的现象,需要加强景区执法介入和投诉处理机制的建设。公众也应提高文明游览意识,共同维护和谐、有序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景区资源的共享,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在美丽的景色中留下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