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
在德语作家中,斯蒂芬·茨威格几乎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在代的作家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人是不多见的。
他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其作品具有很大的可读性;从深层次看,与其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由的在于茨威格的文学创作思想。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是通过他的论文、评论、书信、作品中的议论、作品人物之口等表现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如下4个方面
1、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2、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3、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4、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01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茨威格很早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6岁时就发表诗歌,20岁时就出版了诗集《银弦集》,但他没将其中的任何一首诗入选他后来的《诗集》,对此,他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解释说
“那些诗句不是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即便“这些诗篇表现了某种音乐美和形式美。”
他认为这些诗歌,尽管在形式上精雕细琢,是好的和熟练的艺术品,他总觉得它们的伤感情调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当他和现实有了接触以来,他也觉得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
,他主张要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上大学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深入到社会底层,认真研究现实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其足迹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
在旅途中,他研究社会、研究人,使他对世界各国的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开阔了他的视野。他说
“我的思想无一不是从具体的对象事件和人物形象发展而来”,并且高呼“现实万岁!”。
他不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且强调指出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在恶作剧里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一人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为大胆。它毫无顾忌地将杰出的和令人惊奇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而认为我们见到的、看到的那些读本中、剧作中、或是在那些电影,它们对现实的表现肤浅而又简单。
在他看来,人们总以为,在作家的脑海里,想象力在一刻不停地纵横驰骋,作家根据取之不尽的积累,无休无止地虚构出种种事件与故事。这种过于随意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他宣称作家根本用不着虚构,只要能保持日益精进的观察与倾听的本领,就自有各种形象与事件连连不断地找到跟前,让作家做它们的传话人。谁要是常常致力于解释他人的命运,那么,会有许多人向他倾诉自己的遭遇的。
他不仅肯定文学源于生活,还认为艺术美不及生活美,创作之前要注重观察了解现实生活。
02 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茨威格在《三人书简》中论及德国文学时批评说
“我们德语文学从来不面向人民,而今天这种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它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也就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个阶层看的,写给那个无形的联合体看的,人们怀着厌恶的心情称它为‘有教养阶层’,称它为‘文明’。我们没有为所有人写作的大作家。”
但他始终坚信,真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样的;好似土地的永恒力量,好比小麦和大麦,都是吸收同样的汁液,被同一个太阳照耀的本体。不同的民族和人民,烘烤面包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包有白有黑,有甜有酸,但构成它的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
他认为高尔基是用惊人的现实主义,十分诚恳的感情以及直率而人道的目光所特有的公正无私来描写人民,才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茨威格认为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是检验文学创作成功与否最根本、最重要的尺度。所以他在创作时,自始至终坚持不为自己或某个小圈子里的人赏心悦目或把玩而创作,而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创作,以自己的心灵去与广大的人民碰撞和交流,且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通向人民的道路。
他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发表,很快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欢迎。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由于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所以国外的出版商,纷纷来同我联系,这是我真正值得庆幸的。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一个读者群,一批可信赖的人,他们期待和购买他的每一本新书。
03 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说
“我是一个急躁而又容易冲动的读者,在一部小说中,一本传记里,或者在一场思想意识的辩论中,任何冗长烦琐、空洞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处都会使我感到烦躁。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一页的书,才会使我感到完全满足。”
他认为,到他手里的全部书籍中,认为有十分之九显得描写过多,对话罗嗦,有许多配角没有必要,面铺得太广,因而使得作品显得非常不紧凑,死气沉沉甚至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也有拖泥带水的地方。
,他曾向出版商建议,把全部世界名著进行彻底的缩写,去掉个别累赘的部分,出版一套简明的丛书。
由于茨威格对一切烦琐和冗长所抱的反感,使他养成一种特殊的警惕性。本着这种警惕性,他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和流畅。
在创作时,第一稿他总是信手写来,把心中的构思倾泻在纸上。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工作开始进行压缩和调整结构的工作,茨威格谈到这种工作时说
“我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各种表达方式,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一项不停地去芜存精、不断地对内部结构进行精炼的工作。”
而且,他的这种压缩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使作品更富于戏剧性的过程,以后还要在校样长条上重复一次、两次和三次;这种过程就成了一种兴味很浓的捕猎工作,即在不影响作品的准确性,同肘又能加快节奏的情况下,找出可以删减的一句话,或者哪怕是一个字。在他的创作中,最使他感到有兴味的就是这种删减工作。
如果说,他的书被人誉为节奏紧凑,那么这一特点绝非出自他天生的性急或者内心的激昂,而仅仅由于采用了那种把所有多余的休止符和杂音一概去除的条理化方法。他的这种艺术方法,其实说来简单,那就是善于舍弃,正如他所说
“倘若从写好的一千页稿纸中有800页扔进字纸篓,只留下200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有什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的书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我严格遵守的规则宁可在形式上紧凑一些,但内容必须是最重要的。”
正是他有如此的文学主张,所以在创作中一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即“善于舍弃”——毫不吝惜地删除一切繁杂冗长、含混不清的地方,加快节奏,自始至终保持高潮,做到简明扼要,努力追求轻快流畅的艺术效果。
04 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茨威格深知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也知道自己身上的弱点,那就是像德国的小说家一样,过分地抒情,铺枝蔓叶,多情善感,索然无味,离真正的悲剧特有的朴实,还相差很远。
因而他总是责怪自己心理描写太多,缺少像俄国作家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率真,也意识到为了人民而写作,就是要追求朴素、自然和真实,所以在致高尔基的信中说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为了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作家,我所缺少的正是无暇的淳朴和从事重大构思的能力。”
他感到只有毫不拘束地直抒己见时,语言才具有说明力。因而决定自己的创作要简短一点,朴素、自然、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因为作家由于自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创造物,所以没有能力从变化中取得不变的东西。
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只能是描写大气的压力,也就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状态,描写联合力量的相互影响。况且一半真实毫无价值,有意义的永远只在全部真实。
,茨威格还谈到文学艺术的生命力问题,他曾说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要是一件作品哪怕只能真正感动一个人,那也就满足了,因为每种真正的热情本身都是创造性的。”
这些观点和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
他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追求融于他的创作活动中,使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巧妙的构思,传奇性的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悬念的设置,形象化的语言,独特的叙述手法,尤其是他深刻而细腻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方面、多层次,善良与残忍、高尚与卑劣,还有激情驱使下那超乎常理常情的爱与恨,也难怪罗曼·罗兰曾盛赞他为“灵魂的猎者。”
回答完毕。
生活百科
- 黄宗泽胡杏儿为什么分手 黄宗泽胡杏儿什么时候
- 杨舒个人资料 杨舒个人资料简历
- 郑中基节目上谈蔡卓妍 郑中基和蔡卓妍的故事
- 邱泽的个人资料 邱泽的个人资料简介
- 应采儿陈小春综艺节目叫什么 应采儿和陈小春综
- 小学生简短的安全常识 小学生简短的安全常识顺
- 王朔与王子文的关系 王朔和王子文
- 梅艳芳张国荣是什么关系 梅艳芳和张国荣关系曾
- 具荷拉八卦 具荷拉是什么女团
- 女孩子必知的生活常识 女孩子必备常识
- 实用的一些生活小常识 实用的生活小常识简短
- 刘佩琦个人资料 刘佩琦个人资料简介
- 女孩必须懂的社会常识 女生出社会要懂的事
- 生活中的一些冷门小常识 生活中的一些冷门小常
- 钟汉良李小冉合作的电视剧 钟汉良有多喜欢李小
- 刘耀文个人资料 刘耀文个人资料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