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爱上妈妈(2岁宝宝如果一直黏着妈妈,你们会

生活常识 2023-10-14 20:41www.caominkang.com生活知识

感谢邀请,我是育儿学说

2岁宝宝如果一直黏着妈妈,你们会如何做呢?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讲解下

做宝宝不容易!

人都说当妈的不容易,其实当宝宝的也不容易

妈妈工作一天回到家,不闻不问吧,妈妈觉得宝宝冷漠、扎心;像小狗似的围着吧,妈妈又怀疑宝宝是不是太“黏”,有异常!


这个宝宝不算“黏”

真正值得担忧的“黏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肯和父母分离,特别难安抚,即便是亲近、熟悉、可信赖的其他抚养人也不行;父母离开后,宝宝仍闷闷不乐、焦虑压抑、不和别人玩;父母回来时,宝宝表现得特别矛盾,又想亲近父母,又抗拒父母的亲近,好像还在气父母离开自己似得。

这类宝宝的父母多对宝宝忽冷忽热,让宝宝无所适从,又渴望父母陪伴,所以总是死死黏着父母不放。


显然,案例中的宝宝不是这样的,所以他不是“黏”,而是正常地电脑维修网希望多和父母在一起,多得到父母的陪伴。



为什么宝宝“黏”妈妈?

因为这是宝宝活下去、长起来、成为正常人必须的精神营养!

半世纪前,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做过一系列实验。猴宝宝一出生就离开自己的妈妈,被“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瓶)和“布妈妈”(身上没奶瓶)抚养。您猜猴宝宝更喜欢哪个妈妈?

一天24小时,猴宝宝会和铁丝妈妈在一起1个多小时,扒在布妈妈身上23个小时以上。布妈妈柔软的质感类似触摸,宝宝对触摸的需求超过食物!

研究发现被“铁丝妈妈”和“布妈妈”养大的猴子有问题它们性格孤僻,不和其他猴子玩,无法正常交配。


如何让“假妈妈”养大的小猴子成为正常的猴子?

哈洛等发现,如果让“布妈妈”变得可以摇摆,每天让再小猴子和真猴子玩1个半小时,小猴子长大后基本正常。

人类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

科学家们研究孤儿院里的宝宝,陆续发现即使有吃有喝,如果缺乏爱、陪伴、互动,宝宝容易夭折,即使生存下来,也大多发育迟缓、智力偏低,易出现精神问题;孤儿越早被正常家庭领养(2岁前),越容易恢复到正常儿童水平。


所以,宝宝天生依恋父母,对父母有着异常强烈的需求电脑维修网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抚、拥抱、回应,和父母一起玩。

虽然宝宝由耐心又贴心的祖辈陪伴,吃得好、穿得暖,甚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妈妈的怀抱更香更暖,爸爸的大手更稳更安心,妈妈讲的故事更好听,爸爸玩的举高高更过瘾,爸爸妈妈在做的事情更新鲜……对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这些亲密的亲子互动终将化为宝宝内心的幸福、安全感和未来开展学习的基石。

宝宝何时不再“黏”?

不要盲目羡慕那些“不黏人”的宝宝。有些宝宝“不粘”父母,反而更要警惕。他们小小年纪,淡定得不行,无论父母在与不在、是正要离开还是刚刚回来,都波澜不惊,自己玩自己的。

这些宝宝的父母要么对孩子过度热情,让宝宝不胜其烦,要么对宝宝非常冷淡、不敏感,让宝宝早就对父母不抱什么电脑维修网希望了。这类亲子关系需要调整。

那么,对于正常宝宝来说,何时才不“黏”父母呢?这要因人而异、因性格而异 。,内心越有安全感,越开朗外向、越擅长交朋友、自理能力越强的孩子,越早“不黏”。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逐渐不“黏”父母了,他们的口头禅慢慢变成“我们老师说……”“我的好朋友说……”因为老师、朋友在他们的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在赶超甚至超过父母。

所以,被“黏”的好日子,真的没几年,过一天少一天啊。父母们要珍惜啦!



如何引导依恋自己的宝宝?

这考验父母带宝宝的理念和能力。

既然认可陪伴对宝宝的重要性,那就勇敢承担起责任吧!自己下班到家的一刻,就是以“爸爸妈妈”身份上岗的一刻。

下面是我们上岗后在家里可以和宝宝一起做的事

  • 明确告诉宝宝,从现在到睡觉前,所有人必须做的事情(多为生活常规,比如吃饭——洗澡——刷牙——睡觉),让宝宝心中有数,做事有目标。让父母从监工变帮工,让宝宝从长工变成少东。
  • 做什么都把宝宝带在身边,让他跟着、看着(这就是生活教育),注意要放慢速度、保证安全(避免烫伤、割伤、撞伤),带他一起收玩具、洗手、摆碗筷、收拾桌子、洗澡、洗衣服、收衣服、吸地……
  • 和宝宝玩游戏,睡前不适合玩剧烈的游戏,可以讲故事、碰碰脑门、咯吱咯吱、说手指谣、唱歌、猜谜语、聊天、做抚触按摩……

,身在职场,身不由己。难免,我们会加班。如果工作实在太忙,不妨直接在公司加完班再回家,或者回到家后知会其他抚养人,然后告诉宝宝“妈妈今天要加班,所以,讲完这个故事以后,爸爸/奶奶/姥姥来陪你睡。妈妈爱你!”然后,说到做到,专心讲完故事就告别再见。这是对宝宝的最基本的尊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caominkang.com 曹敏电脑维修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