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丝海棠属于什么品种的植物?又该如何栽培呢
不知道大家对垂丝海棠有了解吗?今天奇闻网电脑维修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垂丝海棠相关的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电脑维修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垂丝海棠的品种简介
垂丝海棠为落叶木,成株可高达5米,花期为3-4月,花色为粉红色。垂丝海棠不但可以观赏,还可入药,主治血崩,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和云南均有分布。
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为落叶小乔木,树冠疏散,枝开展。小枝细弱,微弯曲,圆柱形,最初有毛,不久脱落,紫色或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渐尖,无毛或仅在鳞片边缘具柔毛,紫色。叶片卵形或椭圆形至长椭卵形,长3.5-8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锯齿细钝或近全缘,质较厚实,表面有光泽。中脉有时具短柔毛,其余部分均无毛,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并常带紫晕。叶柄长5-25毫米,幼时被稀疏柔毛,老时近于无毛;托叶小,膜质,披针形,内面有毛,早落。
中文学名垂丝海棠
拉丁学名Malus Halliana Koehne
别称垂枝海棠
二名法Malus Hallian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苹果属
种垂丝海棠
分布区域中国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和云南
命名者及年代Koehne,1890
垂丝海棠的栽培要点
垂丝海棠在早春期间会开始开花,一般花色粉红,并且向下垂,非常特别。现在有很多花友会将垂丝海棠盆栽,地栽的依然非常多,电脑维修网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垂丝海棠的栽培要点,喜欢垂丝海棠的朋友可以一起了解。
1、土壤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或微碱性土壤均可成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略带粘质的生长更好。
2、阳光垂丝海棠性喜阳光,不耐阴,爱温暖湿润环境,适生于阳光充足、背风之处。
3、温度生长适温为15~28摄氏度。地栽植株冬季能耐一150摄氏度的低温,盆栽能耐一5摄氏度的低温。夏季盆栽要适当遮阳,喷水增湿降温。冬季一般不须放进室内,将盆埋于土中即可。
4、浇水生长季节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不积水为准。春、夏应多浇水,夏季高温时早晚各浇一次水;梅雨期间及遇到久雨不晴要注意排水,防止盆内积水烂根;秋季减少浇水量,抑制生长,有利于越冬。
5、修剪先剪掉弱枝,病枝,不良枝,主干上长出来的小枝。再看看有没有重叠枝,有的话适当剪掉。向上的枝条最好也剪掉,尽量让芽舒长开。太长了可以适当短截,留2~3个芽。
垂丝海棠常用的繁殖方法
垂丝海棠现在已经由人工引种栽培,3-4月为盛花期,在开花期间甚为美丽,常做观赏用。有的花友会盆栽垂丝海棠,但不知道应该如何自己动手进行繁殖,电脑维修网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垂丝海棠的繁殖方法。
一、扦插。
扦插以采用春插为多,方法是惊蛰时在室中进行,先在盆内装入疏松的砂质土壤,再从母株株丛基部取12一16厘米长的侧枝,插入盆土中,插入的深度约为1/3至1/2,然后将士稍加压实,浇一次透水,放置遮荫处,此后注意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经3个月可以生根。清明后移出温室,置背风向阳处。立夏以后视生根情况,若植株长至超过25厘米时,须进行摘心,10天后即施第一次追肥(熟透稀粪液);夏至过后换一次盆;立冬时移入室内。若盆土干燥须浇些水,但勿过多。次年清明移出温室,不久即可绽蕾开花。
夏插。夏插一般在入伏后进行。先选准母株株丛中中等枝条(基部已开始木质化的),剪取带2-3个叶的枝梢,插入盆土(如上法养护),4-5周即可生根。此时开始逐渐增加阳光,并注意保持盆土湿润。立冬时移入低温室(不可高温)。来年即可开花。
二、分株。
分株方法简易,只须在春季3月问将母株根际旁边萌发出的小苗轻轻分离开来,尽量注意保留分出枝干的须根,剪去干梢,另植在预先准备好的盆中,注意保持盆土湿润。冬入室、夏遮荫,适当按时浇施肥液,2年即可开花。
三、压条。
压条在立夏至伏天之间进行,最为相宜。压条时,选取母株周围1-2个小株的枝条拧弯,压埋土中,深约12-16厘米,使枝梢大部分仍朗上露出地面。待来年清明后切离母株,栽入另一新盆中。
笔记本电脑维修
- 智能制造和自动化哪个好 智能制造和智能制造工
- 全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全屋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怎
- 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汽车方面
- 智能家居未来趋势分析 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方向
- 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农业上的应
- ai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ai的应用现状是什么样的
-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 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哪些行业 未来人工智能能否
-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
- 人工智能产品创业项目 人工智能创业计划
- 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认识 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认
- 家用智能锁哪个性价比最高
-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人工智能对教育发
- 全球最先进智能机器人 最先进的机器人
- 如何检测自己的智商多少 如何测出自己的智商是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